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就业政策 > 正文

凸显优势与特色 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2021-05-26  招生就业处    访问量:

作者 | 张改平(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编辑 | 吉林财经大学就业协会传媒部宋程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首要在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积极贡献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涉农高校实现自身办学目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突出涉农高校优势和特色,构建高质量就业工作体系,引导更多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深刻认识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教育教学、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第一职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农高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三农”工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入新的阶段,其特殊性和艰巨性急需各类高质量人才投身其中,这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引领和担当精神塑造,厚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中央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乡村振兴首要在人才,关键也在人才。“三农”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但也存在工作繁琐辛苦、环境较差等不足,尤其需要政治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人才。涉农高校毕业生在学农爱农为农情怀、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是振兴乡村的重要生力军,是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涉农高校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积极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教育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自身担负的时代使命,深刻理解融入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内涵;要传承袁隆平、郭天财、李保国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扎根“三农”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涂靓青春底色;要发挥到基层工作的校友的榜样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动人影响人激励人,自觉个人发展之将小我融入民族复兴之大我,胸怀奉献“三农”工作的梦想和追求。

  (二)坚持全面发展基本思路,强化能力建设和综合素养提升,培养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三农”工作快速发展的新起点上,“三农”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形态、新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三农”工作正在面临前所未有、复杂多变的局面,“三农”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的高阶性要求,对涉农高校毕业生既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层次就业的机遇,也是克服本领恐慌、应对复杂局面的挑战,这就要求涉农高校要坚持政治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毕业生胜任“三农”一线工作的坚固基础。为此,涉农高校要坚持学科优势和特色,全面加强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要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推广河南农业大学“卓越500”等成功经验,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要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使专业建设和乡村振兴需求同向同行;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劳动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多措并举,打造一批高校特色品牌,推广推动毕业生提升能力、强化素质、磨炼本领,在乡村振兴中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三)坚持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体系建构,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一切环节都围绕人而展开。只有见人见事,自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才能掌握毕业生思想特点规律,深刻理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痛点难点焦点,才能构建制度健全、权责清晰、渠道畅通的高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同时,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不仅需要深厚情怀和个人能力,还需要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周到细致的工作服务、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为涉农高校毕业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环境。为此,涉农高校要树立传道者先要信道明道的观念,自觉加强高校及教师服务意识的培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优化师德师风建设;要不断健全工作机构,强化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教育部1:500的要求配备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要坚持改革发展,积极完善规则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从严开展工作督导和工作质量考核;要提升就业指导、创业帮扶、职业生涯规划等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水平,用好各级各类就业创业赛事,开足开好相关课程,打造服务毕业生的坚强阵地,为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提供有力支撑。

  二、准确把握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涉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其特殊规律和要求,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就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与任务,准确把握、正确看待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机遇,对于牢固树立信心、鼓舞斗志,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面临的挑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三农”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三农”工作底子薄、欠账多,当前还是我们的弱项工作,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还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涉农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还存在较强的“跳出农门”的惯性思维。因为对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的认识不深,造成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到兴村振兴一线就业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二是随着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门槛逐渐提高。当前的“三农”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牵涉专业知识素养、现代产业经营理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对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涉农高校在毕业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阻碍了毕业生向乡村振兴一线的流动。三是  “三农”一线工作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囿于基层就业的环境、待遇、专业对口度、发展空间等因素,乡村振兴一线的岗位对涉农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四是涉农高校自身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不足。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也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精准和精细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受限于学生实习实训场地、经费、体制、培养周期等因素,涉农高校实训实践模式单一,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专业实操能力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鸿沟,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短板。

  (二)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迎来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届五中全会、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得到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支持,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更好实现的共识。虽然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从整体和发展趋势来看,乡村振兴是一篇广阔天地,涉农高校毕业生融入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一是从政策导向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制度、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等举措,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自党中央以下,各级组织高度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人才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二是从乡村振兴的途径来看,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持续深入,急需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用更新的发展理念、更新的治理方式、更新的经营模式去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更高台阶,这必然会带来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涉农高校毕业生在此中具有知识、智力、技术、视野、资源等多重优势。三是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日益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其中重中之重,高等农业教育更加注重学农爱农为农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地企融合,更加注重创新创业训练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提升毕业生质量,促进其有机融入乡村振兴一线必须将产生根本影响。比如,河南农业大学在对口帮扶台前县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就注重将田野当做大课堂、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在送科技到基层的过程中,推动大学生实现了长才干强本领的目的。

  三、积极探索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风尚,营造氛围——强化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价值导向

  面对固有的对涉农高校、对“三农”工作的误解和偏见,要大力加强宣传推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乡村振兴人才的浓厚氛围,营造到“三农”一线工作光荣的浓厚氛围。从社会动员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推出乡村振兴系列深度报道和主题宣传,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设立乡村振兴奖项荣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涉农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推动跨区域交流合作,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收益、有地位的代名词。从打造品牌的角度,我们可以大力宣传推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特定节日的形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宣传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不仅是打造了一个节日,更能够让社会大众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发展、感受到在“三农”一线工作的光荣,也更加清晰地向全社会宣示,“三农”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工作。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让涉农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我们可以邀请榜样走进课堂,树立典范,为学农的毕业生指明方向,提振士气,提升做新型农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近年来,在河南省创新创业标兵评选中,河南农业大学4名在“三农”工作一线创业的毕业生当选,成为全省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二)担当有为,落实责任——强化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领导是推动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重要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三农”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责任制,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工作有组织、有规划。要强化党对涉农高校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目标导向上,要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紧密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持续稳固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大力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教学,蕴蓄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擦亮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三)加大供给,汇聚资源——强化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政策保障

  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坚持全社会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打造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就业的保障体系,促进涉农高校毕业生发展,打通人才良性流动的渠道。要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统筹各级各类资源,结合基层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特岗教师、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专项计划,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质量,制定简单易操作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措施,加快构建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环境,出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一揽子”计划,为涉农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涉农高校要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各种保障制度,为人才成长环境“松松土”,分别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技能标准,施好“定量肥”“复合肥”,铺就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等多条路径,开创“三农”人才培养的宽领域。有关部门要不断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建功立业,在各类奖助补政策保持不变基础上,探索实行涉农高校毕业生学费减免、优先就业、创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让“服务乡村振兴”不止于口号,而成为真真切切、真金白银的政策利好,切实为涉农高校毕业生纾困解难。

  



(编辑:谢刚)